原标题:学会表达你的感情是如此的重要
原创:厦门朴生心理
文丨林小破
图丨源自网络
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关于我们是谁,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样一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情绪、认知和语言(即感觉、思考和交谈),这三个系统是关乎到我们自身一些重大问题的基础。在这其中,有一个极其重要但是往往被忽视因素:那就是在早年期间对于自身情绪的表达(即用语言表达感受)和我们的自我意识。
用语言来表达感情——感情的言语化
用语言来表达情感可能是情感—语言—认知互动中最重要的方面之一。事实证明,与思维相比,儿童能够更早地将语言和情感联系起来,这给孩子的发展给带来了巨大的好处。
我想起前几天的一个例子。
有一天我在公园里陪女儿散步的时候,碰巧遇到了一个4、5岁的小女孩和他的妈妈。她们正在和一位邻居阿姨聊天,她正在遛一只非常小的斗牛犬。
“你看,”妈妈对孩子说,“就在几个月前,那只小狗还在他妈妈的肚子里呢!”
孩子说:“子宫,妈妈,是子宫吧!”
这是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后来我才知道,这个小女孩其实很擅长表达与高兴相关的一些词汇。她会开玩笑地说:“我欣喜若狂,精力旺盛,喜不自禁!”。
为什么把语言和情感联系起来是如此的重要?
因为将情感言语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调节紧张的情绪、自我安抚以及自我反省。正如Anny Katan所说的:“如果孩子能说出自己的感受,他就会学会延迟自己行为。”
那孩子是如何获得调节情绪和自我安抚的能力呢?先天因素(气质类型)和后天的教养(成长环境)都会起到一定作用。在教养方面,一个冷静、有同情心的照顾者比一个反复无常、态度强硬的照顾者更有可能把自己的习惯、品质传授给TA的孩子。孩子们倾向于内化和使用父母提供的模式。正如心理学家John Gedo所指出的,许多心理问题都是由于孩子试图内化父母的模式而带来的。
有一些父母很自然地的就能够理解孩子的情感并作出回应;有些父母能够准确地给孩子的感受贴上标签,这就更有帮助了。但是,如果孩子的感觉被贴上错误的标签,就很容易让孩子感到困惑。Daniel Stern将语言描述为一把双刃剑:人际间可以共享语言,但同时也会有不同的误解和主观判断。很多精神疾病和临床心理问题都涉及到对感受的错定义和误解。从神经生物学的角度来看,在脑部功能中,边缘系统中的杏仁核是情感和感受的中心区域;语言表达是由大脑皮层来执行的。所以,有些人把谈心理咨询描述为一种“增强杏仁核皮与大脑皮层之间连接的方式。”
野孩的例子
我们不妨拿野生儿童(野孩)做个例子。这些孩子一出生就因为一些原因跟父母分离了,往往是被狼或者熊之类野兽叼走后被当成自己的幼崽来抚养长大。所以,他们在青春期之前很少与人类接触。这就导致了他们的言语能力,尤其是建立情感和语言之间的联系的能力,似乎在青少年早期就开始衰退。这是野孩如此注重行为的原因之一,他们的紧张情绪和行为冲动不受自己控制。他们不仅是没有社会化,他们也没有内化人类在日常交流中的行为方式:即他们根本没有利用语言的力量与他们的内心进行联系。
儿童早期的语言能力
有人可能会说,孩子们在3岁之前的时候,他们还不太会说话,语言的处理能力还是很有限的。然而我想告诉你,孩子们在可以流利地说话之前就能够理解词语的意思了。事实上,正如Vivona所建议的,我们应该重新思考那些所谓的“前语言期”的概念。“甚至是,孩子在出生之前就已经学会了说话的语调。孩子们一出生,就可以立即展现出9种天生的感觉能力,他们的“原始情感”通过面部表情、语音和身体动作传达出来。有一定相关知识储备的父母,在孩子出生后不久就可以用语言来描述孩子的感受。婴儿其实要比我们以前想象的要聪明得多,因为他们所具有的认知能力使自己很早就可以将文字与情感联系起来。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通过利用孩子的认知能力来连接语言和情感,可以有效减少心理方面问题发生的概率,也可以有效促进人格结构的发展。这样的好处是丰厚的:可以促进孩子的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提升自己的行为决策能力;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所有的谈话心理疗法(包括精神分析治疗、心理动力学治疗、认知行为疗法、格式塔治疗、家庭治疗等等)都是利用了两个重要的因素:来访者与治疗师的关系,以及情感、言语和认知能力之间的联系。这种言语-情感之间的联系已经被证明,它在儿童和成人的临床心理工作有着中非常的有帮助。随着儿童早期语言的作用被广泛的地发现和重视,“谈话心理治疗”这整个相关的行业,都受到了人们的慢慢的变多的关注。
另外,有大量的实验心理学研究资料倾向于支持用语言来表达情感(即对情感进行描述和解释)的有效性,尤其是它可当作一种有效的调节情绪的方式。实验研究发现,与不使用语言表达情感相比,使用语言表达(口头或书面表达)的方式能够大大减少人们痛苦的感受。此外,大脑神经影像学研究表明,对情感进行命名和解释可以有效减少边缘系统中杏仁核的激活度,同时提高大脑皮质的活动强度。
在儿童期,经常使用有关的词汇来解释情绪、情感和感受,不仅有助于情感的成长,也有助于智力的发展。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儿童比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儿童,由于环境和接触的人际关系不同,他们听到和使用的词汇会相对多一些。这使得他们拥有更丰富的词汇量,这种优势跟着时间的推移而持续存在,一直可以持续到成年期。
同理心/共情
对于情感、语言和认知的使用,在探究和理解人际间的情感世界也具有重大作用。这里的关键因素是可以对其他人进行共情理解。这对于养育子女、人际交往能力和临床工作都很重要。
我记得有次送女儿上幼儿园,在班级门口看到过一个小女孩和她奶奶情景。
小女孩满头大汗,她挣扎着想要脱下自己的外套,说:“奶奶,我好热”。奶奶却裹了裹身上的大衣回答说:“不热,你怎么可能热呢?现在可是冬天,这里一点都不热。赶紧穿上你的外套,不要着凉了!!!”
所以,那位奶奶根本无法理解它孙女内心的感受和情绪。
Peter Fonagy和Mary Target两位精神分析师做了大量相关的的临床研究工作,他们致力于帮助病人关注到他人内心世界的存在。这被他们称之为“心智化能力”。这与共情能力有关。许多心理问题都是由于缺乏这种能力而引起的,这似乎涉及到早期发育障碍。
兴趣/好奇心
特别重要的是关注兴趣(好奇心)的影响。我们常常试图把自己的兴趣和标准强加到孩子身上。可我们却忘记了,从长远来看,真正重要的是他们自己所感兴趣的东西。这让他们感到对自己兴趣能够获得认可,释放出自己的好奇心,将这引导他们在职业和爱情上做出好的选择。这种情感、语言、认知与兴趣(好奇心)之间的联系是很重要的。如果婴儿对一些事物感兴趣,一条漂亮的丝带或者是一个玩具等等,我们父母就可以说:“你对那个感兴趣!”你感到高兴!太好了!”这种亲子互动方式可以促进孩子5个功能的发展。
- 1.搭建父母和孩子之间情感和感受的共享性连接。
- 2.帮助父母意识到孩子是有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帮助孩子意识到它的父母是可以“理解”它的。
- 3.让孩子知道,他自己的感受和兴趣是合理的、可以被接受的。
- 4.这种命名和互动体验,开始将文字、符号语言和对应感觉联系起来。这样孩子就能更好地理解和定义他它自己的兴趣,并与它们进行交流。
- 5.使孩子更关注那些引起他们兴趣的内容和问题。最终,这会增强孩子选择职业、爱情和兴趣爱好的能力。这与Winnicott所提出的关于真实和虚假自我的观点是一致。
总之,将感受、语言、认知相联系起来的惊人之处,就在于一个人可以在生命的早年就开始。就个人的性格结构而言,这样的好处是非常大的。这可以促进孩子的情绪自我调节和自我安抚能力;增加孩子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感知,激发他们的行为;帮助父母们意识到,他们的孩子有自己需要被看见和认可的内在的情感和内心生活需;促进更准确的儿童与外部世界的交流,从而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总的来说,父母在倾听孩子的内心感受和真实兴趣的同时也促进它们社会化的进程。
References
Ekman P (2003). Emotions Revealed: Recognizing Faces and Feelings to Improve Communication and Emotional Life. New York: Henry Holt and Company.
Gedo JE (2005). Psychoanalysis as Biological Science: A Comprehensive Theory.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Holinger PC (2016). Further considerations of theory, technique, and affect in child psychoanalysis: Two prelatency cas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Psychoanalysis.
Kircanski K, Lieberman MD, Craske MG (2012). Feelings into words: Contributions of language to exposure therapy. Psychol Sci 23: 1086-1091, 2012.
Lieberman MD, et al (2007). Putting feelings into words: Affect labeling disrupts amygdala activity in response to affective stimuli. Psychol Sci 18: 421-428.
(本文内容为朴生心理原创,版权归朴生心理所有,转载请联系。)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