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近视频率很低
古人的近视率比现在要低很多,那个年代没有电脑、手机、iPad,用眼率低,读书那书上的字也都是大字,所以很少有近视的。再说,古代没有那么多的高楼大厦,我们今天稀罕的那些山水景区,以前街坊邻居都不当回事的。而且在古代,近视可是个富贵病,不是你想得就能得的。在造纸术被发明和隋唐科举制以前,就连读书都是有钱人家的工作,穷人连书都没得看的。其次,即便是古代的读书人,到了晚上也是很少继续读书的。唐代时科举制兴起,蜡烛也被正式发明,有了机会,有了装备,可以放心大胆的秉烛夜读了。那只是想象,实际上是,蜡烛你根本买不起!
就拿最富裕的宋朝来说,蜡烛贵的要400文钱一根,便宜的也需要150文钱。秉烛每条四百文,常料烛,每条一百五十文《宋会要辑稿中记载》以北宋的物价来看,10文钱可以换1斗粮食,也就是12.5斤,那么买一根150文钱的蜡烛意味着要用掉187.5斤的粮食!一般家庭的读书人根本买不起,这也算是从侧面保护了读书人的视力吧。总的来说,以前人近视的频率是很低的。
“进士尽是近视”
买不起蜡烛又不想输在起跑线上的读书人,还可以用“脂烛”,即动植物脂肪制成的油灯。这种照明工具虽然便宜,但燃烧时会冒黑烟,熏的人眼睛疼。如果连“脂烛”都用不起的话,就只能囊萤映雪,凿壁偷光了。照明工具差,读书又太用功,不近视就怪了。白居易一生写过有关近视的诗文有四十多篇。“眼藏损伤来已久”“纵逢晴景如看雾”尤其是在《与元九书》中写道:“瞀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者,动以万数,盖以苦学力文之所致”,都出现“飞蚊症”了,白居易这文学造诣颗真是用眼睛换来的啊。晚年时白居易专门写了一首《眼暗》,“早年勤倦看书苦,晚岁悲伤出泪多”,年轻时看书熬坏了眼睛,到了晚年只能边哭边后悔了。
有个段子称“进士尽是近视”。的确如此,古代多数文豪大都患有近视,像欧阳修、韩愈、苏轼、白居易等等。欧阳修近视到想看书时只能让书童读给自己听,苏轼想尽各种办法治眼睛,还有我们的加班狂雍正皇帝,也逃不掉近视的困扰。
古人近视了怎么办
直到明朝宣统年间,近视镜才真正意义上的传入中国,但一般老百姓也用不起。如果穷人得了近视,多半只能忍着,只要不影响正常生活,大部分人是不会想着去戴眼镜的。
现代近视矫正新利器——蝶适DISC
到了现代,香港理工大学近视研究中心已经研发出可以有效延缓近视进展的产品——蝶适DISC多焦软镜。是一种能延缓近视加深的新型亲水接触镜,戴上镜片后,视网膜会产生清晰的影像,同时视网膜前方会出现离焦或模糊影像,利用了眼睛的自然回馈机制,眼球生长成最接近正常视力聚焦的大小,令眼球的生长因应在环境中所接收到的光学讯号而产生改变,从而减缓青少年近视加深速度。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近视是不可逆的,至今为止还没有找到可以治愈近视的方法,600度以上的近视还有概率致盲。所以千万不要等到已经近视了在想办法保护眼睛,要防患于未然,不然就只能想白居易一样“早年勤倦看书苦,晚岁悲伤出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