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冬至,总怀念小时候家里熬胶的日子。老爸会提前准备一口大锅,用黄酒把备好的东阿阿胶泡上一个晚上,隔天等它完全融化后,再把核桃炕熟,芝麻炒熟,红枣打碎,然后将之混合,边搅边熬近2个小时,等到阿胶微微凝固了,关火静静的等它变成软块,再切成小条冻在冰箱里。这便足够一家人吃一个冬天,补血补气还固阳。浓郁的阿胶味儿夹杂着黄酒的清香,深吸一口气,核桃、芝麻和红枣的香气也闻得分明。
阿胶原产于山东东阿县,已有三千年的应用历史,与人参、鹿茸一起被誉为“中药三宝”。自古以来,阿胶就被奉为滋补上品,被历代中医药专著收录。《神农本草经》将阿胶视为“上品”,称之“久服,轻身益气”,这也是对阿胶最早的记载。南朝梁人陶弘景在他的《神农本草经集注》也对阿胶的道地进行了补充:“阿胶,出东阿,故曰阿胶”;明人李时珍撰《本草纲目》,则直接将阿胶列为“圣药”。
《易经》中说“冬至阳生”。周历当中,冬月(农历十一月)为一年的开始。南怀瑾在《易经杂说》中也写到:到了农历十一月,阳气重新生起来。这时消化力特别强,补品吃进去,营养容易吸收。可见,在一年的光景中,冬至无疑是养生的最佳节点。
从地理角度划分,冬至是冬三月气候的分界线,由此阴气始退,阳气渐回,此时也是身体最为柔弱,最易被外邪入侵之时,如在这个时候进补,可扶正固本、培育元气,有助于体内阳气的升发,增强体质和抗病能力,为下一年的身体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冬季在中医的阴阳五行里对应的器官是肾,而阿胶正有补肾的功效,也符合中国滋补理念推崇“奉阴者寿”的观点。
民间俗语道:“冬至进补,来年打虎”。从中医角度讲,冬至子时是阴极阳生之时,其滋阴效果最佳,也是炼制道地阿胶的良机。
“小黑驴,白肚皮,粉鼻子粉眼小灰蹄,阿井旁边走三遭,贡胶坊里去打滚,冬至宰杀取其皮,熬胶得用东阿水。”这段传唱至今的民谣也道出了道地阿胶炼制的秘密:绝佳的黑驴皮、无可替代的阿井水和冬至子时的时间是炼制道地阿胶必不可少的条件。
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十分很重视,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如此看来,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可见一斑。
如今,很多地方还保留着固有的饮食习惯,就拿南北方来讲,饺子还是汤圆曾成为热议话题。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而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一些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东阿阿胶在这一天也有自己独特的庆祝方式——阿胶节。
每年冬至,阿胶节便会准时拉开帷幕,这一古典质朴的仪式自2007年起一直延续至今,已成功举办九届“阿胶节”。作为阿胶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九朝贡胶开炼仪式也成为了“阿胶节”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子时一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阿阿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兼东阿阿胶总裁秦玉峰取阿井至阴之水,采用国家级保密工艺,依古法全手工绝技,用金锅、银铲为工具,以桑木柴为火,历经九天九夜,99道工序炼制完成。
正如秦玉峰当初设想的那样, “阿胶节”这一文化品牌的打造,不仅让更多人关注和认可阿胶滋补的奇效,树立健康养生的观念,而且弘扬了中医道地文化。
“阿胶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时代不断发展变化的。秦玉峰表示:“阿胶节的发展经过了三个阶段,从中医药认知入手、到膏方文化的渗透,再到阿胶本身的回归,这看似简单的逻辑,蕴含着我们精心思考的战略布局,以及引领和壮大阿胶产业,弘扬非遗的企业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