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之前,所谓春秋,春秋时期再往前追溯六百年左右的时间,就是周朝刚刚立国的时候,也就是代商立周的姬姓,国家甫立,那就必须分封众王,其中周成王的小儿子,姬虞就被分封在今山西这块地方,因为旁边有一条晋水,所以国家就名为晋。
由于当时晋国周围都是一些夷人,都是一些粗鲁小国,晋国在多年的统治时期,逐步收服了一些边境小国,慢慢强盛起来,成为春秋时期的强国,直至晋文公时期,晋国的国力达到鼎盛,而晋国也成为一方霸主。
晋国由盛转衰开始于晋献公,由于一些历史原因,他不太相信同宗族之人,开始大量杀戮宗族人士,并且使其远离朝纲政事,基于此,晋献公任由大量的外姓大臣帮自己打理朝政,慢慢地就形成了这样一种局面,臣强君弱,外国之只知六大卿,而不知晋王。
当时在晋国权势最大的六大卿分别是知氏、中行氏、范氏、韩氏、越氏、魏氏,他们党同伐异,大量排挤王族公亲,并且结党营私,极大的削弱了晋国国君的权利。
由晋献公埋下的祸根,在后来逐渐隐现出来,因为六大卿,便是六大政治集团,显然在晋国之中,不需要这么多的势力,于是这六大家族便开始了内斗,先是知氏灭了中行氏和范氏,紧接着,是韩、赵、魏三家联合消灭了知氏,瓜分其属地家财,进一步做大。
经过如此种种,晋国权利最大的三个家族便显现出来,而且各大家族在自己的属地,实施严格管理,俨然国中之国之势,其中赵上党郡基本有山西和顺、榆社以南,壶关以北,沁县、长子以东、太行山以西地区。
韩上党郡有山西沁源、安泽及沁水地区。
魏上党郡有高平、陵川及晋城等地区。
其中以赵国最大,韩国次之,魏国地盘最小,此时看来,韩、赵、魏三家已然控制着晋国大部分土地,再加上他们又是晋国政治实际掌舵人,所以名义上的三家分晋,已经快要来了。
公元前425年,赵家发生动乱,赵家赵襄子无恤去世,其弟赵恒子自立,赶走赵襄子的儿子,不过赵恒子比较短命,一年时间之后就一命呜呼了,而这个时候,赵国内乱,国人迎接赵襄子之子回国,瞅准时机,这个时候的魏国魏斯,成功上位,取代了赵国地位,正式成为三家中最大势力,而魏斯也借由此,正式向晋幽公发难,杀掉所有反对他的人,废掉晋幽公,另立新王。
这件事,就是韩国魏国赵国,正式向晋国发难的开始,十几年后,这三国的地位已经正式被其他诸侯国承认,就连晋烈公,都要向韩国魏国赵国国君行礼,至此,晋国真的名存实亡了。
晋国消失,衍生出韩国、魏国、赵国三个国家来,这件事也为后世说明一个道理,那就是臣强必乱,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很多开国皇帝在创立政权之后,要大肆屠杀功臣,因为三家分家就是明晃晃的例子,不可不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