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健康产业网 > 新闻 > 文章

蓝鲸游戏是什么:明明是杀人游戏?为何青少年会迷恋

2018-03-24 01:26:55  阅读:5655+ 来源:本站原创作者:赵子琪
蓝鲸游戏是什么?蓝鲸游戏明明是可怕的杀人游戏,为何青少年会迷恋,最近死亡游戏潜入中国,蓝鲸游戏和蓝鲸组织成了网络热词,据了解,蓝鲸组织起源于俄罗斯,是一个恐怖的死亡游戏组织。他们已经诱导许多青少年产生自杀行为,而且将死者的遗物进行拍卖,简直是禽兽!另外,正常人进入组织后,迅速受到他们的各种洗脑,导致正常人最后变得不正常。蓝鲸组织虽已捣毁,但很多地方出现苗头,这令很多家长感到头痛。

早在2013年,“蓝鲸”游戏就现身俄罗斯网络空间。直到2016年,接二连三的青少年自杀事件,才将人们的视线引向这个游戏,并一步步地发现它血腥甚至邪恶的本质。

“蓝鲸”游戏为何有这种魔力?“‘4:20叫醒我’是游戏的另一个名字。每天早上4:20起床是游戏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整个游戏的基础。这一游戏内容从生理层面对参与者提出了要求,它对参与者心理状态产生的影响更不容忽视。” 心乐土心理咨询中心资深心理咨询师徐瑞萍说。

蓝鲸”游戏的50项任务中,有多项都要求参与者在凌晨4:20起床。最后更是要求参与者连续19天在4:20起床,完成看恐怖影片、听音乐的任务。

徐瑞萍介绍说,每个年龄段都有其最佳睡眠时间,青少年时期通常应该保持8—10小时的睡眠。睡眠过少会严重影响人们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年轻人如果长期在4:20起床会导致精神恍惚,大脑运转变慢,严重的可能会导致焦虑或抑郁,甚至是精神异常,进而影响大脑对重大事情的认知和辨别能力。从现有情况看,游戏设计者利用了这点。

对于死亡,人们通常充满敬畏和恐惧。然而,全球已有疑似超过百名青少年,在参与“蓝鲸”游戏后终结了生命。“游戏共持续50天时间,通过50个越来越冷酷的任务,让参与者逐渐减少对死亡的恐惧。”

徐瑞萍说,这种方法在心理治疗中叫做渐进式脱敏。心理医生通常会用这种方法,帮助患者克服对某种事物的恐惧。“咨询中脱敏的对象一般是来访者恐惧的事物或画面,比如社交恐惧症,但在这个游戏中被脱敏的事物是死亡。”

在“蓝鲸”游戏中,参与者被要求接受组织者指令,观看或听组织者提供的图片、影片、音乐。徐瑞萍表示,组织者很有可能通过这种方式向参与者发送催眠暗示。

“通常,外界信息无法接触到人类潜意识。但如果催眠信息超过一定量后,便有可能突破意识对信息的过滤,直接给潜意识指令。”

徐瑞萍说,这个游戏中来自组织者的指令以及大量的恐怖图片、影片、音乐很可能就是起到这种作用。死亡脱敏和催眠暗示的共同作用最终使游戏者做出极端举动。

死亡游戏中生命的逝去,“蓝鲸”的蛊惑是外在原因,参与者的心理因素则是内因。徐瑞萍表示,并不是所有人都会沉迷游戏,不少人中途退出游戏就是例证。

“蓝鲸”的蛊惑只对那些对暗示非常敏感的一小撮人群最为奏效。而“蓝鲸”游戏的受害者多为10多岁的青少年,也并非偶然。自我认同感的缺失,使他们坠入游戏的黑暗终点。

“由于自我同一性的发展,青少年会在这一阶段经历激烈的心理冲突。” 徐瑞萍解释说,在儿童时期人们会对世界形成基本的认知。但进入青少年时期,孩子们开始精神的自我,开始有意识地回答“我是谁”,导致之前对社会、世界的认知发生巨变。

“这一阶段的青少年心理非常不稳定。他们需要在精神层面找到自我认同感,游戏便是迎合了这种心理。” 徐瑞萍说,青少年喜欢标新立异是因为希望通过尝试特殊行为,扮演不同社会角色,找到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

增强青少年对“蓝鲸”游戏的免疫力,便是对症下药,给予孩子更多真正意义的关爱。尊重每个孩子的独立个性,发现他们的特点,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自我价值感。

“具体到我国情况,需注意改变功利化教育。” 徐瑞萍说,以应试、个人成功为目标的功利化教育容易使青少年陷入生命的虚无感,否定生命意义。

2016年,北大精神科医生徐凯文提出“空心病”一词。在对大学生的日常咨询、治疗中,他发现很多非常优秀的年轻人感到内心空洞,找不到生命的意义和动力。

他的调查发现,30.4%的北大新生厌恶学习,40.4%的学生认为人生没有意义。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功利化教育只追求应试,却忽视了培养孩子对生命、生活本身的感受和思考。

“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比大学生更突出,巨大的学业压力让他们感到心理疲惫、焦虑。”徐瑞萍建议,各类学校应加强生命教育,让孩子尊重与珍惜生命的价值,并努力实现每个人独特的生命价值。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